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黑龙江省育种工作开始于20世纪初,主要开展地方品种收集和外来品种引入鉴定工作,最早引进朝鲜半岛早生京租、黄金钩、北海红毛品种。20年代后至建国前这段时间,主要从日本引进较多品种,推广面积较大的石狩白毛、津轻早生、富国等。50年代在群众选种运动推动下,水稻育种工作全面开展。主要通过系统育种方法选育,选出来牡丹江1号、合江1号、合江3号等。50年代后期开始了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第一个杂交育成的品种合江10号(1962),至推广面积20万hm2以上合江19号1978年审定通过,到2011年共审定品种260个。追溯亲本来源,主要集中建国前从日本引进的石狩白毛、富国、大雪等及其衍生材料,造成栽培稻基因源的大量流失,导致栽培稻品种的遗传基础狭窄,影响育种的突破性进展。
本研究以1949-2011年粳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的260个粳稻品种为分析材料,其系谱追溯至配组时的亲本,外引品种一般不再追溯其系谱而视为原始亲本,分析骨干亲本和较大面积推广品种重要基因片来源。同时,根据这260份粳稻材料的农艺性状的表型特征,研究遗传多样性及分析株型演变,构建适合寒地稻区半直立耐密株型和穗型。利用半直立多穗株型与地理远缘杂种优势相结合,即辽宁的直立棒穗型材料与黑龙江的弯穗型材料杂交定向创制多蘖半直立穗型遗传材料,再将骨干材料与当地主推品种配组创制新的主栽品种。力争解决黑龙江省水稻资源匮乏,遗传基础狭窄,育成品种相似,资源创制乏力等问题。
垦稻51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耐冷、分蘖力强等优良特性。是适应黑龙江垦区第二积温带上限种植的优良品种。
一、选育过程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以垦鉴稻6为母本,以垦05-174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2014年进行产量鉴定、抗性鉴定、异地鉴定,2015-2016年参加黑龙江垦区第二积温带上限区域试验,2017年参加生产试验。
二、历年试验产量鉴定结果
2015年总局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648.0公斤/公顷,2016年总局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043.1公斤/公顷,两年平均产量9345.6公斤/公顷,较对照龙稻5增产5.9%,2017年总局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410.9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龙粳20增产5.3%。
三、品种特征特性及主要优缺点
粳稻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44天左右,与对照品种早1天。需≥10℃活动积温2600℃左右。该品种主茎13片叶,株高92厘米左右,穗长18.7厘米左右,粒型长,每穗粒数116.7粒左右,千粒重26.6克左右。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出糙率79.6%~82.4%,整精米率68.5%~70.7%,垩白粒米率5.5%~12%,垩白度1.9%~2.7%,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6.20%~17.29%,胶稠度75毫米~76毫米,食味品质84分~85分,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三年抗病接种鉴定结果:叶瘟0~1级,穗颈瘟1~3级。三年耐冷性鉴定结果:处理空壳率15.7%~26.5%。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