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黑龙江农垦总局科技局科技攻关计划,任务书编号HNK125B-06-04,项目负责人孙刚,起止年限2014.1-2014.12。随着寒地水稻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目前的旱育秧技术对于育秧土的需求量激增,导致大量优质农田被毁,山地植被遭到破坏,许多水稻主产区无优质土壤可取,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以2011年黑龙江垦区水稻种植面积145.5万公顷来计算,每公顷本田育秧需育秧土3.0m3,则需要436.5万m3,如取耕层20cm深的本田土,取土量相当于0.22万公顷的本田肥沃土壤被破坏。目前在育秧播种实际操作过程中,旱育秧最主要的播种方式是撒播播种,而占相当大比例的种植户为防止育秧盘运输及机械移栽过程中散盘,减少机械移栽过程中的空穴率,降低人工补苗成本的投入,加大播种量,从而导致秧苗素质降低,不利于移栽后秧苗返青,增加生产成本。育秧过程中对于土壤中不利于水稻秧苗生长的致病病菌防治措施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兼之播种量增加培育的秧苗素质偏弱,利于致病病菌侵染,导致育秧过程中病害发生频繁。本项目主要针对非土壤育秧基质在育秧过程中的水分管理、温度调控、肥料运筹等进行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通过基质的构成,为秧苗生长提供所需要的适宜的各种养分,疏松、透气、致病菌源低的根系生长环境。操作上简化了语言环节,不需要取土、筛土、拌壮秧剂、土壤杀菌、调酸等操作,降低了劳动强度。本项目技术成熟,在建三江管理局、红兴隆管理局、牡丹江管理局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3年累计推广面积0.5万亩,亩增效益50元。在建三江管理局、红兴隆管理局、牡丹江管理局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3年累计推广面积0.5万亩,亩增效益50元。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