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编号HNK125B-08-15A,项目负责人孙刚,项目起止年限2015.1-2015.12.淡水资源缺乏时21世纪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2025年以前,世界1/3人口居住地区将面临严重缺水,水稻是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中国是最大的水稻生产国,目前生产总量占世界的35%左右。我国是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淡水资源短缺,而水稻的传统淹水栽培耗水量达6000~9000m3/hm2,发展节水农业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水稻节水灌溉,节水型稻作技术和机理研究不断兴起并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因此,针对淡水资源短缺与农业灌溉用水量巨大之间的矛盾,深入研究水稻旱作生理,高产栽培技术及其抗旱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水稻旱作是近20余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高效节水型栽培技术,也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重要途径。在北方13个省,20世纪80~90年代旱稻面积每年达15万hm2,进入21世纪,旱稻面积每年大约可达20万hm2,产量也有所提高。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和问题:旱播稻种子处理、萌发条件、杂草防除、肥料运筹。技术创新点:(1)将育秧、移栽两个技术难度高、用工量多,投入、浪费大的两个环节省略为旱播、旱管;节水、增肥效。(2)应用“壮芽葆”双氧催芽器,增加了臭氧消毒过程,较常规催芽缩短了3~5天,而且不使用种衣剂就能有效控制恶苗病的发生。(3)研制了适合旱作水稻的专用肥。发展水稻旱作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有利于降低作业成本,有利于实现机械化,有利于增加经济效益。该项成果应用面积300亩,平均产量达到5415.2kg/hm2,品质达到国标三级以上。确定了一整套旱作水稻栽培的关键技术,对于大面积旱作水稻生产具有指导作用。研究成果处于本研究领域的前沿。该项成果应用面积300亩,平均产量达到5415.2kg/hm2,品质达到国标三级以上。旱作水稻技术有以下优点:(1)简单、省工、节本。将育秧、移栽两个技术难度高、用工量多,投入、浪费大的两个环节省略为旱播、旱管,节约成本,减少劳动力投入;(2)节水、增肥效。亩用水量100m3~200m3,肥料利用率有较大幅度提高(节省20%以上)。
发展节水农业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水稻节水灌溉,节水型稻作技术和机理研究不断兴起并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因此,针对淡水资源短缺与农业灌溉用水量巨大之间的矛盾,深入研究水稻旱作生理,高产栽培技术及其抗旱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