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项目来源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自选课题。本项目来源于接受2007年“鸿雁的驯养繁殖与杂交利用研究”和“绿头鸭的驯养繁殖与杂交利用研究”二个课题鉴定会上马建章院士和马逸清教授为首的专家组的“内容意义深远,建议继续研究”的建议。对前11年的工作做了认真总结,找出切点,又经历了到现在(2018)年12年的连续的实验研究,理论上有所提高,技术上有所创新。已初步形成一个雁鸭放养农牧林游综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对我国粮食安全、饲料安全产生深远意义。 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多学科交叉,应用生物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生态学原理,构建了新的综合型生态农业模式,为农林牧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对国家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制定技术标准,加快成果转化,扩大推广应用。技术成熟,在生态农业中可广泛推广应用。 首例将家鹅、家鸭分别同其野生亲缘种杂交的优势后代同农林有机组合,创建生态农业新模式。成果水平国内首创,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主要技术特点:
(1)采用动物行为观测的方法,系统的总结了杂交雁、鸭的外貌特性、食性、繁殖力、生产性能、亲和性、飞翔性和集群性等生物学习性。
(2)根据杂交雁、杂交鸭的生物学习性,以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指标,以家鹅、家鸭、家鸡和鸿雁为对照,采用分组比较的方法,对杂交雁、杂交鸭进行了生态利用研究,研究形成了杂交雁玉米(高粱、向日葵、乔木水果、幼龄人工林)共育、杂交鸭水稻共育、杂交雁或杂交鸭草原灭虫、杂交雁或杂交鸭飞翔放牧、杂交雁或杂交鸭湿地的生态利用与杂交雁和杂交鸭的放飞表演6种生态利用模式。
(3)研究形成了杂交鸭稻共育管理,杂交雁、鸭玉米共育管理与杂交雁生态管理3项技术。
(4)构建了新的综合型生态农业模式,在全国部分地区推广,杂交雁、鸭种群达到800万只,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明显。 1.技术成熟,项目期在多个省份进行中试推广。2、成果适用于生态农牧业和绿色畜产品生产。3、生态共育模式是利用生物间链间的互补效应建立的,不存在生物安全问题。
为社会寻找到一种低投入、高产出、方法简单、便于推广的种养直接结合型生态农业产业模式。
1.玉米、高粱、向日葵、乔木水果每亩养雁5只,出栏4只,动物获利300元,果实增收45(30公斤*1.5元/公斤)元,节省化肥、农药、除草人工100元,总获利345元,节支100元。
2.水稻养鸭10只/亩,出栏8只,动物获利140元,果实增收60(30公斤*2元/公斤)元,节省化肥、农药、除草人工200元,总获利200元,节支200元。
3.湿地每亩养雁5只、鸭10只,获利(300+140)440元/亩。
4.林下和草原每亩养雁5只,获利300元/亩。
5.利于土地修复、土壤安全和食品安全。
6.可作为旅游项目。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