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本团队在2000年初就开始了寒地特色小浆果研究,在资源有效恢复并高效利用、选育优良栽培品种、人工种植提高产量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于2007年开始围绕蓝莓、蓝靛果品种选育、繁育、栽培等产业链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开展集中攻关,在国家、省、市等 10 余个各类科研课题的支持下,整合形成创新成果。我国北方有最为丰富的野生寒地特色蓝色小浆果资源,主要以分布于大、小兴安岭的野生蓝莓(笃斯越桔)和蓝靛果为代表。这些蓝色小浆果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尤其以花青素为主的功能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能力远高于其他水果,而且口感酸甜、果香浓郁,特别适合加工。其果树极耐寒、适应性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寒地小浆果树种。黑龙江、吉林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利用野生蓝莓加工果酒、饮料等产品,将蓝靛果作为蓝莓原料的补充,如今已发展演化出蓝莓、蓝靛果单一和复配型系列产品。但原料不足一直限制着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自 2000 年以来,随着人们对蓝浆果特殊营养价值的认可,需求量与日俱增,资源缺口日益增大,一些大型的特色浆果加工企业长期“吃不饱”,发展规模和新产品的开发严重受限。野生资源日益减少、无适合的栽培品种、栽培技术不成熟的问题长期存在。选育的优良品种大量用于种植生产,成为适合寒地发展林下、农副经济重要的小浆果品种资源;寒地土壤综合调控技术使土壤 pH 值长期稳定于最适生长范围,水肥耦合技术可保持植株高生长势、高产、高质,为国内首创,突破产业化技术瓶颈,使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形成寒地特色种植产业;寒地设施栽培技术实现了人工品种蓝莓就地生产,形成地方特色产业。项目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从全产业链角度进行攻关和集成创新,直接促进产业化,引领了我国寒地特色蓝色小浆果种植产业的快速发展。突破了寒地特色蓝色小浆果种植关键技术,形成了高效、环保、应用型土壤pH值综合调控、水肥耦合技术体系;率先应用冷量控制、水肥耦合、光调控技术整合形成寒地蓝莓特色设施栽培技术;选育的小浆果优良品种获得审定通过;系统建立了寒地特色野生和人工品种蓝莓扦插、组织培养及播种育苗高效繁育技术体系和蓝靛果硬枝扦插、生产型组织培养及播种育苗高效繁育技术体系;制定了寒地特色蓝色小浆果系列黑龙江省地方标准。所有成果、技术安全可靠。项目突破了多项关键瓶颈,研发了核心技术,通过集成创新,实现了寒地特色蓝色小浆果产业化发展。蓝靛果栽植示范面积2万余亩;技术支撑营建了国内最大的高寒区“万亩蓝莓产业园”。本项目促进了野生资源恢复;丰富了品种源,强化了栽培支撑技术,在保护自然,减少资源依赖,恢复生态的同时,为社会供应了更多的特色水果、功能性食品,增强了全民健康,增加了从业者的收入,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