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3.0T磁共振对多发硬化灰质改变的早期诊断研究
发布时间: 2023-12-08 浏览量:35
- 交易方式:面议
- 联系电话:0453-6984088
- 单位名称或姓名:朱晓东
- 产业领域:
- 成果类型:
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1.对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中病灶时间、脱髓鞘程度、炎症、水肿的程度、范围或者轴索丢失的程度及有关MS病灶异质性和MS的正常表现白纸区的定量分析,传统MRI不具备敏感性,针对单模态MRI不能全面反映多发硬化早期灰质改变的综合影像学信息,通过利用高场多模态MRI进行成像研究。
2.采用多模态方法综合运用3.0T磁共振常规MRI、磁敏感(SWI)、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功能磁共振(MRI)及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多种模态,对多发硬化灰质改变进行诊断,尤其是对看似正常的灰白质,通过对照组系统评价多模态MRI对多发硬化早期的诊断价值,分析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总结各种模态的成像在高场核磁共振特征及其相应的参数指标,记录并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及最佳成像参数,为临床诊治早期多发硬化提供科学依据。
3.核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等,对于MS的发病机制、病理、治疗及预后等均有很大帮助。临床上常用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等描述特征值,FA最为常用,FA是DTI在临床上的主要定量指标,FA值的大小与髓鞘完整程度、轴索致密程度、走行一致程度相关,FA值下降常表示该处结构完整性遭破坏。FA值的大小代表水分子扩散的各向异性程度,0~1为取值范围。其数值越大代表该方向上各项异性程度越高。MS也存在灰质的病变,灰质萎缩常在MS早期出现并呈进展趋势,并且可能在白质病变前出现,与患者的状态、认知功能、肢体残疾、疲劳状态等临床症状相关。
4.磁共振波谱1H?MRS,通过确诊的多发硬化患者脑内病灶及正常表现的脑灰白质的代谢改变,利用代谢物的改变预测临床孤立综合征转化为确诊的多发性硬化的可能性,1H?MRS通过谷氨酰胺复合物(Glx)、N?乙酰天冬氨酸(NAA)和肌醇(mI)量化评价差异。MRS检测临床上常采用 ADC 值及各向异性指数(FA)反应弥散敏感梯度方向上的分子位移强度,本课题采集 25 个矢量方向的弥散值,从而能精确地反应水分子的弥散各向异性。 对于正常人而言,FA 值得高低与纤维的直径大小、排列的紧密程度及走形有关,能反应神经通路的损伤程度。利用 DTI 成像,通过测量 MR 看似正常的不同区域的 ADC 及 FA 值反应患者微观结构的变化以及神经元的连接性,从而能清晰的显示大脑内病变对白质束形态、结构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由此看出,多发硬化患者发病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灰白质变化,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能了解患者病灶的微观结构,能提高临床确诊率,为患者后续处理提供准确的影像学技术。临床上对于单一采用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不理想者,则可以联合生化指标检测,发挥不同诊断方法优势,动态了解患者病灶变化情况,提高临床确诊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5.本研究中使用MTLAB工具下的PANDA软件从收集到的DTI数据直接转化,获得TBSS数据。FA值下降提示多发性硬化患者脑白质广泛受累。VBM方法是测量影像数据素大小的方法,现在,VBM方法在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癫痫、阿尔茨海默症、抑郁症等方面应用广泛,可以在形态学方面发现常规MRI不能发现探测的脑组织的改变,对明确病理机制和监测病情起到巨大的帮助。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对多发性硬化的脑灰质改变进行研究,较传统的测量皮质厚度更全面、更客观。纤维高度交织的部位更容易出现轴索变性,但有些区域易发生萎缩的原因是该部位、区域较容易形成炎症反应。本研究应用TBSS和VBM方法,发现MS患者存在明显的脑白质纤维束和脑灰质的萎缩,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研究技术对于分析脑白质和灰质有很大作用,可以明确多发性硬化患者全脑白质和脑灰质特点,了解FA值改变的意义和多发性硬化患者脑灰质萎缩的程度和部位,为临床提供更好的诊断思路和方法。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牡丹江医学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
成果推荐Result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