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大学新生认知模式及适应性影响研究——以齐齐哈尔市高校为例
发布时间: 2023-12-08 浏览量:21
- 交易方式:面议
- 联系电话:0452-2663711
- 单位名称或姓名:于海涛
- 产业领域:养老托幼
- 成果类型:
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近年来由于人类文明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逐渐成为国际上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童年时代遭受心理虐待和忽视具有负面后果的研究证据在不断涌现。这也提示在身体虐待和性虐待得到法律的禁止后,心理虐待和忽视正越来越普遍的侵害着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国内外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不但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功能的形成与发展,而且与成年后的低自尊、人际关系敏感、抑郁障碍、饮食障碍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有关。
进入大学是青年期重要发展的转折点,这一转折期适应既直接影响着个体当前的身心发展,又对其成年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但近年来,大学生入学后不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材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尽快适应大学环境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本研究探讨了儿童期的心理虐待经历与大学新生负性自动思维、异常自我图式、情绪智力、社会支持以及学校适应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大学新生的认知特征、情绪机制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成年后的学校适应方面是否起着中介或调节作用。
本研究结果发现认知机制(心理虐待-异常自我图式-适应性β1=-.014)要比情绪机制(心理虐待-情绪智力-适应性β2=-.009)中介影响要大。提示我们在对遭受心理虐待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进行预防或干预时,既要培养其情绪知觉、管理和利用能力,更要重视负性认知特征在儿童心理虐待对个体后期的消极影响的中介作用,即可以通过干预个体消极认知,形成积极关于自我、他人和世界的积极信念,帮助儿童期受过心理虐待的大学新生实现心理社会功能化,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齐齐哈尔医学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
成果推荐Result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