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交易 > 科技成果
关系发展干预疗法对儿童孤独症疗效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 2023-12-08 浏览量:19
  • 交易方式:面议
  • 联系电话:0452-2663711
  • 单位名称或姓名:于海涛
  • 产业领域:养老托幼
  • 成果类型:
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是一组终生性、固定性、具有异常行为特征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基本临床特征。随着世界对孤独症认识的变化,各国报道的孤独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的发病率在0.02%~0.20%之间,我国在0.028%~0.10%之间,男女比率为4.5∶1。目前,我国儿童孤独症患者约有100万人左右,多数儿童预后不佳,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怪异行为、缄默或显著语言异常,多数终身不愈。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加,患儿往往会影响整个家庭,使整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变,并导致家庭功能失调,严重影响患儿心身健康及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与经济负担。 孤独症的病因迄今仍尚未确定,通过国内外对其发病机制的大量研究,初步提出了以下几种病因假说:⑴遗传因素;⑵神经递质异常;⑶影像学特征;⑷社会心理因素;⑸家庭环境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孤独症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所以对于孤独症的治疗目前也未形成固定的干预体系。 目前,孤独症患儿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医疗机构,家庭干预多被忽略,而孤独症儿童的治疗预后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单纯依靠特殊训练机构明显满足不了社会需要。通过融入多因素干预的技术来开展孤独症治疗将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系发展干预疗法(Relational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RDI)是一种可在家庭开展的、可由父母操作的训练方法,不受地点与设备的局限,可操作性强;同时可以有效的降低治疗的整体费用和时间,其预期效果明显。限于患儿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家长有限的精力,RDI疗法可将孤独症儿童的治疗融入到家庭生活中,形成RDI生活模式,不再仅限于训练机构,不受地点与设备的局限,时刻进行。目前,我国对该疗法治疗效果的研究还很少。本研究将RDI疗法融入国内常用的孤独症治疗方法中,增加了家庭环境中的干预治疗,扩大孤独症儿童的干预范围,探讨RDI疗法对孤独症治疗效果及其内在机制,验证该疗法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和本土化实施,建构有中国特色的RDI疗法理论框架,为将来形成更加全面有效的孤独症干预方法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针对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障碍问题对两组孤独症患儿进行了不同训练方法的干预(一组在常规疗法中融入RDI疗法,一种未融入RDI疗法),并于训练3个月末、6个月末、12个月末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融入RDI疗法的患儿的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总分在治疗3个月末、6个月末和12个月末时,均较未融入RDI疗法组患儿的总分得分降低,说明在孤独症患儿的干预方法中融入RDI疗法,对改善患儿整体状况起到促进作用,也说明RDI疗法对于孤独症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在ATEC量表各个因子得分上,在训练3个月末、6个月末和12个月末时,发现两组孤独症患儿在语言、社交、行为、感知觉各个方面均得到改善,但融入RDI疗法组患儿各方面的改善尤为显著,尤其体现在社会交往能力上。说明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孤独症患儿的症状均得到缓解,但若将训练方法融入到患儿的家庭生活中,时刻干预训练,对患儿治疗效果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使孤独症儿童在各个方面的功能都有所提高,也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孤独症的干预治疗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多种训练方法相结合。本研究不足之处在需继续对患儿进行更长期的干预训练与追踪,在RDI疗法的实施中,对患儿家长应进行更加系统的培训和及时的沟通反馈,为提高孤独症患儿的整体的预后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由于在选取被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使得被试数量相对较少,今后也应加大样本的规模进一步研究,以期得到更加客观的研究结果。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齐齐哈尔医学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
成果推荐Result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