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村地区贫困治理过程与长效机制研究最终报告
发布时间: 2023-12-08 浏览量:18
- 交易方式:面议
- 联系电话:0451-51920927
- 单位名称或姓名: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 产业领域:
- 成果类型:
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以黑龙江省28个贫困县为研究对象,基于黑龙江省贫困县地域特征,从多维视角和过程视角,首先从反贫困能力、交通减贫和产业扶贫角度分析黑龙江省贫困治理成效;进一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从县域经济韧性和乡村振兴系统耦合角度研究黑龙江省贫困县贫困治理长效表现与可持续协调发展。研究发现:①黑龙江省贫困县综合反贫困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国家级贫困县综合反贫困能力比原省级贫困县综合反贫困能力更强,影响贫困县综合反贫困能力水平的主要因素为住户储蓄存款余额、人均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贫困县反贫困能力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差异,综合反贫困能力和经济发展反贫困能力主要呈东西向交替分布格局,社会生活反贫困能力主要呈中部高、南北低的分布格局,资源禀赋反贫困能力主要呈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格局。②黑龙江省交通条件对贫困县综合反贫困能力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其中交通运输财政支出这一因子对原贫困县综合反贫困能力的影响力最强,其次是陆路交通通达性,人均拥有道路里程对原贫困县综合反贫困能力的影响力最弱。③黑龙江省各类农业生产合作社对贫困村脱贫影响力显著高于第二产业;基于产业链的因子对贫困村脱贫的影响力明显高于单个影响因子的影响力。④黑龙江省贫困县整体经济韧性指数较低,各贫困县之间的经济韧性水平差异不大,主要分为经济韧性中等和经济韧性较弱这两类;工业企业产值、公路路网密度、产业高级化和在校受教育人数是黑龙江省贫困县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均GDP则是对经济恢复力影响较大。⑤黑龙江省贫困县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较高。整体上东南部地区综合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综合发展水平低和较低的县(市)数量较多。综合发展水平高和较高的县(市)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分布在黑龙江省东南部,形成“极核”特征。乡村振兴系统耦合发展水平偏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生活小康之间相互作用、联系较差,地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普通中学在校学生、小学在校学生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是主要影响因素。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
成果推荐Result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