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近年,国际上在银屑病的治疗和药物研究方面,主要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药物治疗学已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在沿用过去的药物和疗法的同时,更注重对已知药物的结构进行改造,以其获得疗效更好、毒副作用更小的药物,或对药物的处方、剂型,甚至赋型剂、生物利用度、给药途径等多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使之不断优化。另一则是在不断更新的发病机理概念指导下,提出了前瞻性的治疗对策和未来的药物治疗清单,更多地聚焦于引起银屑病病理改变的复杂的发病机理,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针对基于细胞形态学改变的单纯型抗增殖、抗代谢和(或)抗炎的措施。众多不同来源和功能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炎症介质、趋化因子和酶等,已被视为病理信号传导物质而成为药物作用的靶物。这种研究思路无疑将会对抗银屑病药物的研制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中药治疗银屑病方面,洋金花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独特疗效得到了中医药界的普遍认同。关于洋金花(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其来源为茄科植物白曼陀罗Datura metel L.的干燥花,)的现代研究报道数目极多,但大都是围绕莨菪烷类生物碱成分而展开的,而其它成分的报道却是凤毛麟角。关于洋金花的药理作用,多为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免疫功能、体温及对胆碱酯酶等方面影响的研究。在化学成分研究方面,已往曾从洋金花及同属植物的花中分离出30余种生物碱,主要为东莨菪碱、莨菪碱、阿托品等。此外,从洋金花的叶及地上部分中亦曾分离出一系列醉茄甾酯类化合物,但人们对这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以及它们在洋金花中所扮演的角色却知之甚少。我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洋金花中的非生物碱类水溶性成分是治疗银屑病的有效部位,临床上具有确切的治疗银屑病的效果。经初步的作用机制研究证明,在用DMSO诱导CHO细胞活性降低模型中,加入洋金花有效部位(20-80μg/mL)后剂量依赖性增加细胞活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洋金花有效部位中的醉茄甾内酯类组分(以下简称洋金花醉茄甾内酯类组分)对DMSO的细胞损伤作用无明显影响,而洋金花有效部位中的黄酮类组分(以下简称洋金花黄酮类组分)在5-20μg/mL的浓度内呈剂量依赖性减轻DMSO对细胞的损伤作用。在用IFN-γ(干扰素)诱导CHO细胞活性降低模型中,洋金花有效部位25-100μg/mL有保护作用,洋金花醉茄甾内酯类组分无保护作用,洋金花黄酮类组分2.5-10μg/mL有保护作用。在EGF(表皮生长因子)细胞增殖模型中,洋金花有效部位25-100μg/mL无影响,洋金花醉茄甾内酯类组分21.5-86μg/mL使细胞活性降低,洋金花黄酮类组分无影响。洋金花苷B和洋金花苷A在0.3-30μg/mL浓度下均使细胞活性降低。这些结果表明,洋金花治疗银屑病的有效部位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与醉茄甾内酯类化合物都可能是治疗银屑病的药效物质基础,两者在治疗银屑病上作用机理不同,但可能存在相互协同作用。这与中药的作用经常是多成分、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的特点是相符的。据有关方面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银屑病总患病率已达0.47%,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银屑病患者总患病人数已超过600万人。因此本项目的实施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学术价值,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成果首次通过科学研究证明洋金花中的非生物碱水溶性成分是治疗银屑病的有效物质,并采用多学科前沿科学技术集成攻关,可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洋金花胶囊》,对银屑病这种难治性疾病疗效确切,且具有服用量小(每粒胶囊仅含有效部位20mg,每日服2-3粒即有效)、显效快(对多年的银屑病患者,一般在7-10日即可产生疗效,二周则疗效已经明显)、无毒副作用(无莨菪烷类生物碱所特有的各种生理效应和不良反应)等特点。也是有望走向世界的一种高科技现代中药。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还能阐明洋金花治疗银屑病有效部位的物质基础,且有可能发现新药物的前导化合物,为深入研制1类新药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科学依据;并有可能在此基础上,阐明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成分,进而通过药物的研究推进医学上对银屑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因此,本课题可以为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提供示范。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