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目前我国稻米加工尚处于一种初级加工或者粗放加工的水平,增值效应极低,即使技术设备和加工水平较为先进的大中型稻米加工企业也是如此,由于产品品种少,质量一般,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低,技术创新能力差,因此,资源的增值效应没有能充分发挥出来,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差。碎米的营养成分与大米相近,但价格仅为大米的1/3~1/2为了充分利用糙米的营养价值和开发碎米的经济价值,以糙米和碎米为主要原料,并添加一定的营养物质而研制成一种全新的谷物健康饮料—米乳饮料,目的在于提高大米加工的综合利用,使稻米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增值。本技术使用双螺杆机压膨化技术与其他食品加工方式相比,一个主要区别就是在较低水分质量分数下(12%~22%)就可发生淀粉糊化,糊化度达98.55%,比酶法提高12%。淀粉糊化后,产品质地柔软,吸水性增大,增强了与酶的作用,因此进入人体后更易消化,并且经过双螺杆机压膨化的产品其感官状态明显强于其他食品加工技术。本技术采用嗜酸乳杆菌(富硒)、植物乳杆菌(产细菌素)、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等5株益生菌混合发酵,生物硒含量达40ug/L和促进细菌素形成,保证消费者对硒摄入量和减少防腐剂使用量,提高保质期,在180天内菌数不低于106CFU/mL。乳酸菌是一类能利用可发酵性碳水化合物,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通称。它们属于化能异养菌,需自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最常用的碳源是葡萄糖和乳糖。人们最早对乳酸菌的认识就是以乳中乳糖为发酵底物生成了乳酸而得名。牛乳中含有大多数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是一种营养全面的培养基,因此,目前人们多利用全脂奶或脱脂奶作为乳酸菌培养及保藏的最适培养基。随着人们对乳酸菌的认识并对其营养功效的研究,一系列的乳酸菌产品被研制开发出来,其中大多数产品的乳酸菌发酵剂是利用全脂奶或脱脂奶作培养基而制成的。所制成的发酵剂其活力高、产酸性能好。然而,当利用乳酸菌发酵以大米为主要基质时,由于大米中缺乏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最适底物——乳糖,乳酸菌在该基质中产酸较少,因而用未经驯化的乳酸菌所制成的产品的风味较差,本技术通过乳酸菌的培养特性的研究,发现乳酸菌经过不同比例的谷物混合物培养基的驯化。可以大大的提高乳酸菌在谷物为主要的基质中的产酸能力,也该善了产品的风味。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品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应的对乳酸菌的作为发酵剂的要求也很比较高,要根据不同的产品驯化相应的乳酸菌发酵剂。本技术所采用的5株益生菌共发酵工艺不但能够改善产品的品质及延长产品货架期,而且能够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并赋予其更好的益生功能。本项目投资少,回报期短。产品既具有营养性,又有功能特性,符合当代食品发展的潮流,将会受到不同层次消费者青睐和欢迎。项目以大米或碎大米为主料、添加玉米、糙米、小米和乳粉等原料制成,是以水为介质、以油脂为主要分散相的一种乳状营养保健型食品。核心技术是采用双螺杆挤压技术提高淀粉糊化度和蛋白利用率;采用酶靶向水解技术实现乳酸菌最佳发酵控制;采用嗜酸乳杆菌(富硒)、植物乳杆菌(产细菌素)、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等5株益生菌共发酵技术,提高生物活性和硒的利用率,较好地解决了国内同类产品至今一直没有解决的保质期短,pH下降快和活菌数量低等问题。
利用高新技术生产的米乳既可扩展国内米乳产品的品种,又可提高我国发酵米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可使农户-企业-工人增产增收。达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良好目的。本产品的开发不仅可带动我国发酵米乳行业发展,也减轻碎米的浪费,提高谷物加工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了企业规模效益,增强了食品行业产品档次和国际竞争力,促使营养功能保健行业的优化升级,促进了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加快了节约型农业和循环型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良好发展。因此,加速这一新型米乳产品的开发研究,形成消费者需求的系列保健产品,不仅有着较高的营养保健效果,而且将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项目经产业化大规模生产并投入使用后,将在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带来发酵米乳产品的消费热潮,因此,本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东北农业大学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