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经过3年多的研究,完成了计划任务书的各项内容。在预应力筋在常规结构静力性能与设计方法和以预应力筋提供附加恢复力的可实现震后功能可恢复的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建议两个主要方面取得了如下成果:一是以17.8和21.6两类大直径钢绞线作为无粘结筋,设计并制作了无粘结混凝土简支梁,以三等分加载方式完成了静力极限承载力试验,总结了试件极限状态下的几种破坏模式和裂缝开展规律,提出裂缝宽度计算的思路和基于双折线理论的刚度计算公式,通过将综合配筋指标和预应力筋指标作为独立参数确立了无粘结筋极限应力增量的计算公式,分析了延性性能的变化规律,最后,为研究成果的应用提出设计建议。可有效促进大直径钢绞线作为预应力筋的无粘结混凝土结构的推广应用。二是针对以往震害发现震损混凝土结构在宏观上通常表现出的不可恢复非弹性残余变形,影响着结构鉴定与抗震加固策略。引入沿截面形心轴布置并张拉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混凝土柱,使其在地震动下具有一定的自复位能力,实现震致残余变形的量化有效控制,可为震损/既有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加固提供技术支持。以混凝土框架底层柱及桥墩柱为背景,开展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柱低周往复试验。考察了5和7.27两个剪跨比水平,0.12、0.17、0.23、0.29四个外载轴压比水平,0.6%、0.95%、1.3%三个柱底加密区体积配箍率水平,0.75 、0.7 、0.65 、0.6 四个无粘结筋张拉控制力水平的影响。最后以总则、材料、截面选择、预应力效应与无粘结筋用量、截面承载力、震致变形及其限值为基本内容,提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柱抗震设计建议。
通过研究,完成了14根近足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弯曲性能试验,完成了24个预应力混凝土柱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完成学术论文11篇,学位论文3篇,正在进行中的博士论文1篇(预计2018年12月完成),正在进行中的硕士论文6篇(3篇预计2017年7月完成,3篇预计2018年7月完成);申请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项目负责人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