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针对纳米线/管的三维操作和组装,通过建立原子力显微镜(AFM)探针与纳米材料间的纳尺度接触和粘附模型,分析了三维纳米操作过程中AFM探针与操作对象之间的交互作用力,验证了采用双AFM探针体系结构实现三维纳米操作的可行性,并推导出双探针纳米三维摄取的极限尺寸,进一步提出了改进操作极限的手段和方法,优化了三维纳米组装的策略。设计并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双探针AFM的纳米机器人系统及控制系统,可实现纳米/纳米管的三维纳米操作、组装与互连,以及纳米材料/器件的特性表征。在所开发的纳米机器人系统上,开展了相关单元技术的研究,包括系统的精密标定、粘附力与摩擦力的模拟计算与测定,并成功实现了50 nm~200 nm的纳米线的三维操作和组装的实验。
提出了动态组合纳米蘸笔印刷技术(CD-DPN),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AFM探针应用于纳米互连时重复定位不准,以及操作效率低等技术难题,采用该技术,纳米焊点的制造耗时可缩短到10秒左右(传统DPN平均耗时5~10分钟以上);开展了力调制模式蘸笔纳米刻蚀技术(FM-DPN)的研究,得到了DPN结点直径随针尖与基底间作用力之间的定量关系,用以实现焊锡材料的精确定量沉积,有效控制 DPN结点的尺寸,并进一步探索了不同维度纳米结构间的互连方法。
建模分析了激光辐射作用下AFM探针周围的光强分布、热效应、电磁效应、力效应,以及多场耦合效应;深度模拟计算了激光辐照AFM探针的热场分布;采用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了碳纳米管焊接的动态过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光纤探针导光的激光与AFM的集成实验系统,开展了激光与AFM探针复合后的纳米粒子聚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验证了激光纳米焊接的可行性.
并以典型的NEMS器件-纳米线开关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纳米开关,并结合电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对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进行了建模与分析,从而确定了纳米开关的关键尺寸。微电极采用传统的光刻工艺加工。纳米开关的装配:采用由构建的双探针构成的三维纳米操作实现纳米开关的装配。首先对纳米操作过程中探针与纳米线之间的交互作用力进行了分析与建模,制定了详细论述了纳米装配的工艺过程,并结合实时力反馈监控装配过程。纳米开关性能测试:对装配完成的纳米开关进行了性能分析与测试,得到了纳米开关的开启电压、状态转换时间、通断电流比以及功耗等一系列关键的性能指标,从而验证了纳米电子器件相对于传统电子器件的优越性。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