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局。课题编号:HNK125B-07-08。起止日期:2014年09月至2016年09月。背景:针对寒地粳稻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品质下降,保优栽培技术研究和指导滞后;寒地水稻品质形成机理研究相对较少;特色优质水稻品种种植区域狭窄、单产较低,且普遍存在易倒伏、生育期较长等问题,在相应生态区域系统地开展寒地水稻品质形成规律及镁对品质调控的机理研究、拓宽寒地特色优质稻种植适区关键技术研究、促优增产的养分调控技术研究、不同生态区优质高效群体结构优化研究,平衡优质与高产的矛盾,改善寒地水稻品质,增强黑龙江稻米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加速黑龙江省水稻的产业化进程、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及黑龙江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课题完成后,使寒地水稻的综合评分提高4分左右,产量持平或提高5%左右,发表研究论文5篇,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建立寒地水稻促优增产的调控技术体系;形成寒地水稻促优增产技术规范。
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前期增温早育大壮苗及后期化控综合促早熟技术,可以适当拓宽寒地特色优质水稻的种植适区,充分挖掘利用环境的自然资源,同时满足社会对特色优质米的迫切需求;
(2)镁对寒地水稻品质影响的机理及促优效果、不同生态区大中量元素配施的提质增产系统研究,可填补黑龙江水稻品质方面研究的空白。
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稻优质优价日益体现,不同品质稻米价格差异逐渐增大。而黑龙江省每年仍有10%左右的水稻达不到优质程度,优质水稻也以三级优质米为主;现有的优质水稻与国内尤其国际优质水稻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水稻生产由高产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大幅度提高优质米等级,是确保垦区广大水稻种植户的种稻积极性,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垦区稻米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途径。针对这一现状,本项目在寒地水稻品质形成规律、镁对水稻品质调控的机理、、拓宽寒地特色优质稻种植适区、促优增产的养分调控、不同生态区优质高效群体结构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寒地水稻促优增产技术体系,对黑龙江省水稻增产提质提出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黑龙江省现有水稻田6000多万亩,第二、三积温带是水田主要分布区,是本项目技术研发的主要背景和试验数据来源的主要生态环境,因此,本项目成果有很强的适应性,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高产和优质的矛盾是育种学家和栽培学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项目仍面临这一问题,单一措施无法解决,采用本技术中肥料配施方案,有的产量提高较为明显,但是对品质的改善程度有限;而有的肥料配施方案品质改善明显,但是产量低于对照。因此,如何使高产和优质在较高水平上统一,仍是今后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要解决的问题。
2、反映稻米品质的指标很多,任何一个措施都无法使所有品质指标都达到理想状态,只有因品种栽培才能解决主要矛盾;
3、本项技术优化出的施肥和群体结果主要针对红卫农场、肇源农场及相似区域,在其它地区应用时需要补充试验,进行适当调整。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