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该课题来源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局。项目是在我省出台《黑龙江省苜蓿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背景下立项实施。
②研究目的与意义:由于苜蓿种子生产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产关键技术基本解决,而且由于苜蓿具有广泛的抗逆性,耐盐碱、耐瘠薄,对我省垦区中低产田改造和草食畜牧生产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该成果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项目成果对我省优质苜蓿种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③主要论点与论据:
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施用磷钾肥及硼、钼、锌等微肥均能显著提高苜蓿种子田产量;多效唑、氯化胆碱、乙烯利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苜蓿株高,同时提高了苜蓿种子田的结荚花序数/生殖枝、荚果数/花序,进而增加了紫花苜蓿种子田产量;确定了苜蓿种子田的适宜播种密度为6~8.5万株/hm2;在孕蕾-初花期灌水可形成较高苜蓿种子产量;各项技术措施综合应用使种子单产提高20%以上,同时种子品质相应提高。
④创见与创新:1、初步筛选出能显著提高研究区苜蓿种子田产量的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2、确定磷、钾肥及硼、钼、锌等微肥研究区苜蓿种子使用剂量。
⑤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项目技术已在大庆市林甸县丰牧草业有限责任公司、齐齐哈尔市草原监理站进行推广,初步实现相关经济效益953万元。项目进行长期田间实验,进一步理顺其他农艺措施对苜蓿种子产量影响机制等问题。
⑥历年获奖情况:本项目暂未获奖
⑦成果简介要向社会公开:课题针对目前我省垦区苜蓿种子生产水平低下的现状,对苜蓿种子生产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适宜磷钾肥及硼、钼、锌等微肥剂量能显著提高苜蓿种子田产量,三种主要植物生长调节剂剂量水平能够有效调控苜蓿株高,提高苜蓿种子田的结荚花序数/生殖枝、荚果数/花序,进而增加紫花苜蓿种子田产量;确定研究区苜蓿种子田适宜播种密度为,以及其他苜蓿种子高产技术措施。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