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交易 > 科技成果
薄差油层动用条件及层系井网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3-12-08 浏览量:21
  • 交易方式:面议
  • 联系电话:0459-6503489
  • 单位名称或姓名:刘义坤
  • 产业领域:数字经济
  • 成果类型:
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① 课题来源与背景 “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新技术》课题2《剩余油分布综合预测与精细注采结构调整技术》中的“薄差油层动用条件及层系井网优化研究”任务。 ② 研究目的与意义 大庆长垣内部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目前的水驱开发对象已由中高渗透层逐渐转变为薄差储层(有效厚度小于0.5m,渗透率小于50×10-3μm2),这类储层油藏地质条件复杂,开发效益较差,已探明的储量中却有数亿吨储量主要存在于薄差储层中。然而由于其微观孔隙结构和物性特征与厚油层存在差异,大量原油滞留在储层中难以动用,亟待形成薄差储层有效动用的理论与技术。以大庆油田示范区的薄差储层为研究对象,开展薄差储层的有效动用条件及技术政策界限研究。 ③ 主要论点与论据 依托于大庆油田薄差储层示范区,针对油层薄、渗透率低导致的难以有效动用的问题,开展了薄差油层有效动用条件研究及合理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的确定。结合取芯井和动态资料评价了薄差储层的动用状况,给出了影响薄差储层动用的主要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基于流管模型,创新性地建立了有效动用系数模型和面积波及效率模型,提出了评价薄差储层动用状况的新方法;基于洛伦兹曲线原理,引入储层吸水变异程度,针对薄差储层建立了精细分层注水措施效果评价方法;应用渗流理论结合分析测试方法及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获取了薄差储层的有效动用条件;提出了基于启动压力梯度理论的薄差储层有效驱替体系建立方法,给出了薄差储层有效动用的技术政策界限。 ④ 创见与创新 (1)基于流管模型,创新性地建立了有效动用系数模型和面积波及效率简化模型,提出了评价薄差储层动用状况的新方法,绘制了不同渗透率条件下的有效动用井距图版,研究了薄差储层不同井排距比条件下的开发效果和不同注采井距的面积波及效率。 (2)基于洛伦兹曲线原理,引入储层吸水变异程度,建立了薄差储层精细分层注水措施效果评价方法,突破了吸水剖面测试的局限性和液量劈分不确定性的限制,完成了细分注水措施效果的精准评价。 (3)创新性地提出联合应用压力数法和非线性渗流指数法确定可有效动用的渗透率条件;首次通过双管并联实验确定薄差储层的渗透率级差条件,为该类储层多层合采问题建立了确定性标准;结合核磁共振技术与排驱实验,给出了孔喉有效动用条件。 (4)引入了启动压力梯度理论,形成了薄差储层有效驱替体系建立方法,给出了薄差储层的合理开发技术政策界限,实现了薄差油层有效动用理论的规模化矿场应用。 ⑤ 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本项目在高含水期薄差储层的有效动用条件和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的确定上有重要的突破,以大庆油田两个示范区为对象,在2014至2016年间,通过压裂改造、井网调整等手段很好的解决了薄差储层动用差、有效驱替体系难以建立等难题,获得经济效益68514.93万元。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东北石油大学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
成果推荐Result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