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1)课题来源与背景: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C201038)。生境破碎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不断加剧,使森林啮齿动物种间空间格局发生变化,本项目以黑龙江省东部林区啮齿动物为研究对象,找出不同啮齿动物存活死亡规律,以及在人类活动干扰情况下,啮齿动物种群数量动态及其决定因素、啮齿动物的食性分析、啮齿动物的行为,包括巢区、活动规律、个体间关系和取食等行为的变化。(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项目的研究分析了森林啮齿动物种间格局变化的机制机理,对有效防治森林鼠害的发生和预警预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3)主要论点与论据:关于黑龙江省东部林区啮齿动物种间空间格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在近50年由于森林砍伐和生境破坏的加剧,以及退耕还林等森保项目的实施,东部林区的生境已发生较大变化,对现阶段的啮齿动物种间格局进行评价。(4)创见与创新:近50年时间首次提出对黑龙江省东部林区啮齿动物种间格局变化进行全面研究。(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专利新型环形捕鼠器在林业大面积推广应用,以取得较好效果。(6)历年获奖情况:发表科研论文14篇,总结报告1份,专利3项。
4、项目成果简介(野生啮齿动物的实验动物化研究):(1)课题来源与背景: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编号:PC06S03)。野生啮齿动物资源较丰富,许多种类对人类造成危害,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动物同时存在潜在的有益价值,野生啮齿动物实验化就是其中一方面。(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项目利用我省优势和特色实验动物资源,以棕背鼠平和大林姬鼠为研究对象,围绕实验动物的技术要求,对其生理学、生态学和饲养技术研究。以期建立新的实验动物模型,提供新的实验动物。在对人类不断出现的新的疑难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实验过程中将得到广泛的应用。(3)主要论点与论据:本项目以棕背鼠平、大林姬鼠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实验动物的技术要求,进行了生理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饲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具体在野外食性研究、生境选择、自然种群寿命、主要内脏器官形态、血液生理指标分析、各器官谷丙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酶活和同工酶酶谱分析、棕背鼠平和红背鼠平物种的分子鉴定、棕背鼠平和大林姬鼠的人工饲养技术等内容。为两种啮齿动物的实验动物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研究。(4)创见与创新:利用黑龙江省优势和特色野生啮齿动物资源,寻找应用的潜在价值,可创造巨大经济和科研价值。(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该项目成果继续深入研究,扩大种群数量,可以为医学、实验生物学和药学提供新的实验动物种类。(6)历年获奖情况:发表论文4篇,专利2项,获奖3项。获奖分别为:2009年牡丹江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10年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 2010年牡丹江市学术成果一等奖。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牡丹江师范学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