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交易 > 科技成果
玉米黄色素水溶性微胶囊化研究及产品开发
发布时间: 2023-12-08 浏览量:23
  • 交易方式:面议
  • 联系电话:0452-2738334
  • 单位名称或姓名:周中林
  • 产业领域:生物经济
  • 成果类型:
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1.课题来源与背景 课题来源:齐齐哈尔市科技局农业攻关项目;背景:玉米黄粉是玉米淀粉加工的副产物,含有较多的玉米黄色素。玉米黄色素属于类胡萝卜素,是一种优质的天然色素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玉米黄色素为油溶性色素,可用于人造黄油、人造奶油等食品中,其着色效果良好,产品质量稳定正逐渐取代柠檬黄、日落黄等合成色素。它主要由玉米黄质、隐黄素和叶黄素等类胡萝卜素组成,而类胡萝卜素的抗氧化、抗癌等功能活性已被很多科学研究所证实。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本项目主要采用挤压膨化预处理玉米蛋白粉技术提取玉米黄色素,皂化纯化分离提取技术,微胶囊化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制备出得率高、稳定性好、水溶解性高的天然玉米黄色素产品。 性能指标:(1)得到了挤压膨化预处理玉米黄粉最佳工艺条件是:玉米黄粉含水量18%,温度150℃,转速160r/min,色素得率最大为59.03±1.86 mg/g,比未处理色素得率提高了149.70%。(2)玉米黄色素最佳皂化纯化工艺条件为:KOH-乙醇浓度为0.125g/mL,皂化温度为70℃,皂化时间为4.0h,在此最佳条件下,玉米黄色素色价最高达到922。比未皂化玉米黄色素粗提物色价的394提高了2.4倍。得到了喷雾干燥法制备玉米黄色素微胶囊工艺为:壁材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的比列为1:5,芯材含量为15%,进风温度为170℃,进料量为10mL/min,在此条件下,玉米黄色素微胶囊化效率达到89.5%。(3)玉米黄粉色素微胶囊化后在温度、pH、光照和微波加热等条件下的损失率最多分别下降了5.6%、12.0%、15.42%和10.92%。 3.技术的创造性与创新性 获得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1篇。 本项目在掌握挤压膨化预处理玉米黄粉改变其内部结构进而提高色素得率的科学规律基础上进行分离提取玉米黄色素,在预处理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先进性。并且在玉米黄色素微胶囊的制备和微胶囊稳定性等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 4.技术成熟度和工艺条件成熟 该技术成熟可靠,制备的玉米黄色素可应用于天然食品着色剂和保健食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 5.社会经济效益及存在问题 我国关于玉米黄色素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玉米黄色素的需求量每年大约100万吨左右,因此,发展天然玉米黄粉色素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由玉米黄粉经过预处理、提取分离、皂化纯化和喷雾干燥等技术手段制备出得率高、稳定性好、水溶解性高的天然玉米黄色素微胶囊产品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受到提取溶剂的成本和色素降解等问题的限制。 6.成果简介 本项目以玉米加工副产物-玉米黄粉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挤压膨化预处理玉米黄粉,改变其组织特性和微观结构,使玉米黄色素得率提高了149.70%,其主要成分为玉米黄素和叶黄素;对提取的玉米黄色素进行分离纯化,玉米黄色素色价最高达到922。比未皂化玉米黄色素粗提物色价的394提高了2.4倍,提高玉米黄色素的色价和纯度,该方法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工艺条件易于控制和可工业化生产等优点;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玉米黄色素微胶囊,通过工艺优化,得到了微胶囊效率达到89.5%的水溶性色素产品,玉米黄粉色素微胶囊化后在温度、pH、光照和微波加热等条件下的损失率最多分别下降了5.6%、12.0%、15.42%和10.92%,进一步证实了微胶囊化可以明显提高玉米黄粉色素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本研究为玉米黄色素在食品和药品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拓展玉米黄粉色素在食品和医药领域的应用,对我省和当地的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齐齐哈尔大学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
成果推荐Result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