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背景: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的报道显示,目前全国心血管病的患者高达2.9亿人,也就是说每5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病。而心血管疾病的始作俑者即为:动脉粥样硬化,它是脂质代谢异常导致的动脉血管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病理基础。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过多摄入及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另外其与多种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等有关。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步入老龄化社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率逐步上升,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防治AS的药物绝大多数是化学类药物,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控制血压药物,调节脂类代谢药物等。这些药物的缺点在于它们防治AS的同时,因多种药物的长期应用及联合用药,毒副作用凸显,不良事件增多,同时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然而,中药具有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药品天然纯真,药物应用范围广,临床疗效确切,副作用少,价格低廉,来源丰富等特色和优势。因此,寻找和探索有关AS的治疗新策略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意义重大。
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观察苏木有效部位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细胞因子和炎症通路的影响,采用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技术,研究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部分机理,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客观依据。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逐渐增多,以及社会物质的丰富、人们饮食结构的不均衡,生活节奏的紧张使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日趋“年青化”,其患病率和病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在防治方面,积极寻找预防形成及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的药物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是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本课题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指导思想,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内皮损伤,以及发展过程-炎症及免疫反应,运用现代医学的方法,研究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以及对炎症通路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奠定工作基础,有望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主要论点与论据: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抑制炎性因子表达,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防治作用。通过建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给予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干预,运用病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方法,观察内皮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检测其对各组内皮细胞活性及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炎性因子含量的影响;观察模型大鼠主动脉病理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以及检测血脂水平、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能提高内皮细胞活性,降低损伤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能够降低AS模型大鼠血脂及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
创见与创新: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特点,引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指导思想,将传统医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充分结合;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不同阶段的不同病理生理学机制,制备不同实验模型既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并进行深入研究;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角度,证实了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防治作用,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本课题的实验设计具有系统性的创新特色,从分子,细胞,体外,体内不同层面探讨,阐明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社会经济效益:该课题的完成将明确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炎性作用机制,如能将其研制成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中药新药,不仅可解除病人疾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可以减少医疗支出,减轻社会负担,并对促进中医药的开发、推动中医学的发展、振兴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故后续发展潜力巨大。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7名。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