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脑损害所导致的痴呆。血管性痴呆是在Alzheimer病(AD)之后第二常见的痴呆。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在5%左右,其中AD占全部痴呆的50%,VD占20%左右,AD合并VD占10%~20%。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包括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及相关脑血管病的神经功能障碍。国内外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血管性痴呆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血管性痴呆被认为是唯一一种可预防的痴呆类型,早期积极防治具有可逆性。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治疗痴呆仍无良策,但随着直接针对血管性痴呆的大量研究的开展,有效的药物治疗正成为可能。同时,非药物治疗的探索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研究发现,突触是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关键部位,是神经系统内进行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已证实,突触的可塑性是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血管性痴呆(VD)的发病与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突触可塑性变化可能是引起血管性痴呆(VD)的重要机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各种神经细胞中,是膜受体信号向细胞内转导的重要途径,不但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分化、代谢、抗细胞凋亡等细胞生物学作用,还能调节学习记忆能力。目前,PI3K/Akt信号通路在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疾病、运动障碍性疾病、脱髓鞘疾病、神经变性疾病、癫痫和肌肉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认为其与脑缺血过程中的细胞凋亡密切相关。PTEN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个具有双重特异性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广泛分布于大脑皮质、海马、小脑等部位,与痴呆发病的病灶分布明显相关,能够依赖其脂质磷酸酶作用拮抗Akt信号通路的活化。
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血管性痴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在改善痴呆症状或延缓痴呆进展方面表现出特色优势。本实验应用四血管阻断法(4-VO)建立血管性痴呆(VD)大鼠模型,利用Morris水迷宫、神经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等技术和方法,探讨了针刺对4-VO法所致血管性痴呆(VD)大鼠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为血管性痴呆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